首页    >    学习园地
“四个全面”擘宏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18))
日期:2021-08-25 17:55

(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分享:

“四个全面”擘宏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18))

       35.为什么说一些“回头浪”的逆流挡不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

英国公投“脱欧”、美国频频“退群”……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国家采取了“封城”、“封国”的举措,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重大考验,也令那些“去全球化”、“逆全球化”言论和行为甚嚣尘上。人们不禁会问,经济全球化会不会因此停滞甚至终结?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和过程,指明了经济全球化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回望历史,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目前已经演进到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阶段。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人类经济交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尽管世界经济时有波折起伏,但各国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知识链接

经济全球化三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西方国家靠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二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经济上则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市场。三是经济全球化阶段,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

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并非万能灵药,也存在不足和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它一棍子打死。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一些逆全球化的论调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比如,国际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不能从一时一己之利看待经济全球化,也不能从一城一隅之私推崇逆全球化。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贸易战不可取,因为不会有赢家。经济霸权主义更要不得,因为这将损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最终也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社会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与日俱增,人类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这些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动辄采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措施,不能采取以邻为壑的自私做法。正确的选择是,坚持合作共赢理念,信任而不是猜忌,携手而不是挥拳,协商而不是谩骂,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发展成果公平惠及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

中国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坚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快速发展的中国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中国将与各国以及国际组织携手,努力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那些逆全球化的“回头浪”,尽管激起了几朵浪花,但阻挡不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阻挡不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同全球伙伴携起手来,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在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36.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2020年5月28日,凝聚了几代人期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C位出场”的民法典,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从历史上看,国家强盛往往同法治相伴而生。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全国法令,制定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汉谟拉比法典》,推动古巴比伦王国进入上古两河流域的全盛时代。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成就了“贞观之治”;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法律基石,成为中华法系的典范。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我们党对法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废除旧法统的同时,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后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走过一段弯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推动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指导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习言习语

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

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凸显,党风政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大量矛盾和问题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相关。比如,一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长春长生疫苗造假案,背后重要原因是法治不彰,把法律法规当儿戏;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就是在立法上“放水”,执法上“放弃”,才导致了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结果。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依法治国,既是立足于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考量,也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谋划。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发挥着重要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全面依法治国重在“全面”二字,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通过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定位越来越精准,举措越来越到位。可以说,全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面升级版”,不论在法治理念上还是在战略部署上,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全面依法治国既是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必须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1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