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分享:
不知不觉已进入2020年的冬天,一个学期已经过半,器乐普及课程期末汇报演出也越来越近了。前面的文章我们提到过,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携手北京乐器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共同开设的高校美育器乐普及通选课,在本学期新增加了箜篌、中国鼓这两个专业。本期就请大家跟随小编的文字,一起深入了解北外箜篌专业的教学情况吧!
箜篌,又称“坎侯”或“空侯”,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自汉代从丝路传入华夏,盛行于汉,风靡于唐,汉唐盛世时被称为盛世之音,清代以后弹的人越来越少,大同乐社后重新改制的箜篌开始流入民间。可以说箜篌是一件涅槃重生的乐器,每个时期的形制都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打破原来的样子变成顺应时代的模样。箜篌曾作为皇家宫廷音乐中的主奏乐器之一,造型美丽精巧,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集多种乐器优点于一体,可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说到箜篌的历史,不得不提箜篌的复原与改革。日本奈良县正仓院保存有唐代漆竖箜篌残件,包括有槽、颈、脚柱、响板、梁等部分,据残件与相关图像,音箱当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下方横木供系弦之用。(图1)日本正仓院还收藏有唐代漆槽箜篌的复原品。(图2)
图1:漆槽箜篌,日本正仓院藏
图2:漆槽箜篌复原品,日本正仓院藏
现代流行的箜篌,是集竖箜篌、卧箜篌、凤首箜篌之精华,凝结几代乐器家的心血而成的双排弦转调凤首箜篌。其音色清雅而幽远,神韵唯美且多姿,如凤舞九天,令人神往。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双排弦器乐,可以说,如果钢琴是器乐之王的话,现代箜篌堪称器乐之后。(图3)代表独奏曲目有《湘妃竹》、《清明上河图》等。
图3:北外音乐教室教学箜篌(双排线弦转调凤首箜篌)
本学期,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中国音乐家协会箜篌研究会副会长、箜篌国乐演奏家、箜篌非遗传承人吴茜老师作为箜篌专业的主讲老师,陪伴见证学生的箜篌学习成长之路。吴茜老师将箜篌学期课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是箜篌的历史文化介绍及对箜篌的初步了解阶段。本阶段让学生知悉箜篌的发展历史及箜篌的文化内涵,再来知晓箜篌的形制、分类、音色等。在实践中了解箜篌的发音方法,了解基本演奏方法、姿势、指法及基本演奏状态。二是对学生的兴趣启发阶段。此阶段会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乐曲,并在学习过程中加入左手伴奏声部,以形成丰富的听觉感官,从而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立体听觉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除此之外,本阶段还会学习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包括有五线谱读谱、识谱、基本节奏、和弦等,让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三是乐曲技巧表达。此阶段对齐奏、重奏、跟音乐伴奏及表现力方面有所侧重,随着单指训练、琶音练习、音阶练习、八度练习、双手练习、和弦练习、拨片练习、摇指练习等不同技巧学习的相继展开,学生对乐曲的把握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升。在保证节奏准确、旋律连贯的基础上通过各自对音乐的领悟,使得音乐表现能力逐步提高。四是舞台实践。本阶段对于箜篌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完成度较好的同学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从舞台表现力和心理调节等方面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以此增强学习动力。包括有一些电视节目录制、影视剧目演出等实践的机会。
目前秋季学期已过半,经过八周的学习和练习,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同学们已初见成效。11月11日,吴茜老师特地带领北外箜篌班五位优秀的学生参加了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化与旅游局主办的“星期五艺术PARTY”节目录制,齐奏《大鱼海棠》。节目线上观看人数达56万之多,演出反响很好,同学们不仅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箜篌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推广。(图4)
舞台实践
图4:“星期五艺术PARTY”节目录制现场
视频:学生们与吴茜老师齐奏《大鱼海棠》
虽然箜篌从未失传,但是清代以后研习箜篌的人越来越少。箜篌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习与传播,而当代大学生就是最好的文化载体与传播者。在国家日益发展,国力越来越强大的今天,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北京乐器学会近年来不仅是推动箜篌的教育传承,还推动了一系列传统乐器的复原和再创新,如沛筑、文琴、丁笛等,特别是复原乐器“沛筑”,在学会领导的推荐下,在2016年“沛筑”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比利时王后马蒂尔德。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离不开音乐教育的推动,特别是普及教育,因此,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乐器学会合作的器乐普及通选课具有特殊的意义,北京乐器学会成立近45年来,一直把推动器乐文化普及作为工作重点——从器乐普及师资的提升到覆盖更多层次、年龄段的教育培训和文化惠民活动。在新时代,将进一步推动涉及各层次的音乐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