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乐器科普
【北京乐器学会|乐器&文化】古琴(琴)
日期:2021-10-19 16:30

(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分享:

【北京乐器学会|乐器&文化】古琴(琴)

古琴

(琴)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学会——


01

乐器简介

图:琴 来源:大都会博物馆

乐器详细信息

名称: 古琴

制造者:Prince 鲁(中国,1628-1644)

时期: 明朝

日期:1634

地理: 中国杭州

文化: 中国

材质: 木(梧桐和紫)、丝绸、玉石、漆器、珍珠母

尺寸:47 × 8 × 3 3/4 英寸(119.4 × 20.3 × 9.5 厘米)

分类: 弹拨

收藏号:1999.93ab


古琴,古代称琴、瑶琴、玉琴,现代称古琴或七弦琴,属八音中的丝,是中国最早的的民族弹弦乐器之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初为五弦,汉朝起定制为七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以其历史悠久、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较著名的古琴曲有:《流水》、《阳关三叠》、《酒狂》、《梅花三弄》、《广陵散》等。古琴艺术分别于2003年与2006年,被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

历史发展

琴的来源无从稽考,不过中华古代文明之初的各个氏族领袖都与琴的创始传说有关,如伏羲造琴、神农造琴、唐尧造琴、黄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传说,但无考古支持,应为附会之说。

先秦时期琴被用于伴奏和演唱,称为“弦歌”。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可见当时琴已有较丰富的表现力。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不断进步,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经典千古传诵。

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

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出现大量不依附于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琴风盛行,他们不仅弹奏,而且创作大量琴曲

南北朝时期,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

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而琴风稍落。曹柔发明了减字谱,而现存最早的文字谱叶出于此代,即《碣石调·幽兰》。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发展,如四川雷氏家族为唐朝皇室斫造的“九霄环佩”和“大圣遗音”皆为传世名琴,唐琴在历代都被视为稀世之宝。

由于宋朝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宋朝的琴以“扁”著称,在清朝初年被与唐琴合称“唐圆宋扁”。 北宋时宋徽宗御制名琴松石间意在2010年以1.3664亿元拍卖,成为当时拍卖价格最高的古琴、世界最贵乐器之一。宋元时期,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第一个古琴流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创始人是郭沔。

明朝琴学发展到顶峰,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这些曲谱中保存了众多古曲。明朝后期,斫琴技术开始衰落, 整个清朝连琴艺也处于退步。

清末至1950年代,全国能琴者约100余人。古琴从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起,逐渐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顾梅羹、张子谦、卫仲乐等在北京、上海等地研究、传授琴艺。

,时长07:36

视频:《流水》-管平湖先生演奏  视频来源:Youtube

1977年,现代著名琴家管平湖演奏的《流水》作为中华音乐的代表入选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宇宙飞船上载有的旅行者金唱片中,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送入太空。

03

形制构造




↑腹内结构示意图

组图:琴各部位名称图 图片来源:网络

琴长约3尺6寸5分(约122-125厘米),象征一年365天;面板弧形,象征“天圆”;琴底为平,象征“地方”。13徽象征一年12个月及闰月。琴最初有五根弦,象着“五行”金、木、水、火、土。传说周文王为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而增加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添一根弦,所以琴又称文武七弦琴。琴宽约6寸(约20厘米),琴体厚约2寸(约6厘米),由琴体和琴弦构成。

琴体

琴体由弧形的面板和平直的底板胶合而成。面板琴首嵌有用于穿弦的“承露”、支撑琴弦的“岳山”,琴尾嵌有支撑琴弦的“龙龈”。琴面一侧沿琴弦方向嵌有用于标示泛音音位的十三个圆点,称为“”。底板上有用于安放“琴轸”的“轸池”,中部以下嵌有用于支撑琴身和缠弦的“雁足”。底板有两个出音孔,通常为长方形或椭圆形;靠近中部的一个较大,称为“龙池”;靠近琴尾的较小,称为“凤沼”。琴面板内部与龙池、凤沼相对有隆起的结构,称为“纳音”,有改善音色的作用。琴腹内有两个音柱(天柱和地柱),连通琴面和琴底,可以使音量增大,同时也作防塌腰装置。

琴弦

琴弦共七根,从外(近徽侧)向内、从低到高,为一弦至七弦,琴弦一端搭在岳山上,用控制弦音高的线绳“绒剅”拴住,绒剅穿过承露上的弦眼系在琴轸上;琴弦的另一端绕过龙龈,缠在雁足上。

按照陈旸《乐书》,古时琴还有大、中、小之分,小琴五弦、中琴十弦,大琴二十弦。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琴中就有五弦琴和十弦琴,但这可能并非用于演奏的乐器,因为其音箱其实是实木的,或许只是用来定律的工具。

琴式

图片图片

图:两款常见琴式图 图片来源:网络

提到琴,就不得不提到琴式。琴式为琴的形状的特定的名称,其中仲尼式和伏羲式最为常见。琴身各部件都以凤、龙、人体和自然事物命名。

04

乐器演奏

弹琴

通常置于专用的琴桌上弹奏,无桌时放在盘腿上;琴额向右,琴轸悬垂于桌外,用右手在岳山与一徽间拨弦出声,左手则按弦取音。琴演奏通常用真甲,右手拨弦手指留有适度指甲,以利发音清晰,左手则不留指甲,便于按弦。

琴音

琴的出声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散音、泛音和按音:

1.散音即空弦音,奏法是右手拨弦,左手无动作,可听到较长时间的余音。

2.泛音的奏法是用左手一指或多指正对徽位轻点琴弦,一触即起,同时右手拨弦,发出清越的琴音。

3.按音又称案音、实音、走音,奏法是左手将弦按在琴面上,右手拨弦出音。除了单纯按弦,左手也可以揉弦以产生吟或猱,或移向其他音位产生滑音,后者又称“走手音

减字谱

弹琴要学会看减字谱。减字谱于晚唐出现,简化文字谱以提高效率。减字谱使用减笔字组合来记录琴曲的指法、弦序和徽位。

琴的流派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约可总结为三个,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主要的流派有:浙派(郭沔),虞山派(严征),广陵派(徐常遇等),浦城派(祝桐君),泛川派(张孔山),九嶷派(杨宗稷),诸城派(王溥长、王雩门),梅庵派(王宾鲁、徐立孙),岭南派(黄景星)等。

05

非遗传承


图:古琴传承进高校-北外古琴课堂与期末汇演剧照

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背景之下,北京乐器学会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携手合作,协同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于2019年6月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共同开设的器乐普及课程中,就包括了古琴课程。授课专家方面,特别邀请到北京乐器学会古琴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古琴教育家、演奏家张子盛先生,亲临授课,推动古琴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