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分享:
【北京乐器学会|乐器&文化】沛筑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学会——
01
乐器简介
视频1:带你一起了解沛筑 视频来源:YouTube
筑[zhú],是中国最早的击弦乐器,自战国至隋唐广泛流行,宋代以后失传。形似筝,有十三条弦,弦下有柱,击筑发声。击筑: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有可能影响后来朝鲜族的玄琴的发展。
02
形制构造
图1:长沙简版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五弦筑 图片来源:网络
筑这一失传之物,于1993年在长沙河西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中发现。文物界称这一发现为新中国40多年以来乐器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学术界称这一筑为“天下第一筑”。曾出国展示,堪称国宝。现收藏于长沙简牍博物馆中。
此筑通长93.5,面宽5.1,体宽8.4,高13厘米。筑为整木剜制,宛如今天棒球手使用的击棒。大头部分为共鸣箱,中空,底部嵌盖一薄板,箱体两侧微鼓。侧面浅刻盘绕的飞龙,龙身施朱红色,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共鸣箱一段设首岳,上有5道弦槽,首岳外有一方孔,插立一蘑菇状弦柄。细长部分为握持的筑柄,上棱下圆,柄端呈桃形,上嵌尾岳,尾岳上亦有五道弦槽,外侧有五个弦孔。(图1)
图2:左为马王堆漆棺画“神兽击筑图” 图片来源:网络
按照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漆棺上所绘的精怪击筑的图案,江苏连云港西汉墓出土漆器(图2),还有南阳唐河画像砖,都可以看到特殊的演奏姿势;并非如同筝演奏时那样横放,而是直放在身前。
03
历史发展
图3: 郝敬春与他的五弦复原沛筑 图片来源:Google
筑作为我国最早的击弦乐器,早在战国时期已十分盛行,古文中常有“击筑”一说。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的齐国都城临淄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直至汉代,《汉书·高帝纪》记载,汉高祖刘邦在平定淮南王反叛后,以胜利者姿态返乡沛县,置酒沛宫,酒酣击筑,吟咏出千古绝唱《大风歌》。固所击之筑自此有了“沛筑”之称。
其后至南北朝时,筑用于伴奏相和歌,隋唐时期用于伴奏清乐,宋代以后,筑逐渐失传,而被表现力更强的琴、筝等乐器取代。
江苏沛县乐器工艺师郝敬春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制,2009年12月成功研制出4台“沛筑”,沛筑终得涅槃重生并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视频2:郝敬春师傅演奏自制的沛筑 视频来源:YouTube
沛筑历史之悠久,样式之独特,文化底蕴之深厚,使其问世以来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其音色纯正优美,含有金石之声,兼备古朴清亮,余韵悠长,饱含中国汉代传统器乐的民族特色。由于音高相对固定,初学者可右手持竹尺击弦发音,简便易上手,左手可按弦一端,左右大脑同时开工,既可开发青少年的智力,又可缓解成人工作中的压力,排解老人闲暇生活的郁闷,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怡情养性,可谓老少皆宜。沛筑在北京乐器学会的推广下更是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图 4:沛筑作为国礼赠予比利时王后 图片来源:Google
2014年4月1日,受国家外交部委托,由北京乐器学会联合推荐的“沛筑”,作为国礼由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女士赠送给了比利时王后,并永久保存在了比利时乐器博物馆中,成为了中比两国友好交往的信物,沛筑也作为一种和谐友爱的文化外交工具从此踏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沛筑的复原成功是对历史的一大贡献,更是对弘扬和传承汉文化的一大贡献,处处彰显着匠人精神与我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