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产品
科技如何影响音乐?
日期:2021-07-23 10:41

(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分享:

科技如何影响音乐?



古典音乐并非一成不变的“老古董”,它从来都不曾与当下的人文科技等元素割裂开来。从过去到现在,在音乐创作、制作、诠释、传播、欣赏等方面来看,古典音乐都是在与时俱进、不断被创新的。也许你属于追寻古典音乐原貌的支持者,抑或你属于热衷于探索科技如何革新音乐的那一派,无论怎样,了解技术在古典音乐领域的运用应该能更好地帮你捍卫自己的立场。

以下这些科技都或多或少从传播、创作、诠释、欣赏等多方面对古典音乐做出了重大改变和贡献。


01


录音

谈到音乐领域的技术革新,或许录音是人们首先能想到的其中一项。它对音乐的保存、传播起到了革命性影响。音乐如果不能用媒介的物质形式被记录下来,那便会即刻消失在空气中。录音技术的发明打破了音乐只能在现场被体验的限制。虽然录音并不算是新技术,它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了,但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张卖出一百万张的录音唱片并不是发生在流行音乐领域,而在古典音乐领域,它是由恩里科·卡鲁索录制的,卡鲁索演唱了莱翁卡瓦洛的现实主义歌剧《丑角》中的经典咏叹调《粉墨登场》(Vesti la giubba)。

2-1.jpg


02


合成器

如果录音技术改变了音乐的现场属性,那合成器的发明则解放了乐器。20世纪60年代初,作曲家莫顿·苏博特尼克(Morton Subotnick)设想了这样一个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在家里创作和演奏复杂的电子音乐,虽然实现这个梦想花了近50年时间,但他和工程师唐·布赫拉(Don Buchla)打造的工具——布赫拉100系列模块化电子音乐系统,却成为了不起的第一步。这个系统让用户组合和操纵电子信号,创造出可能从未存在过的声音。在这项发明几年后,Nonesuch唱片公司发行了苏博特尼克创作专辑《银色苹果之月》(Silver Apples of the Moon),这是第一部受唱片公司委托制作的电子音乐作品。


03


采样技术

合成器的发明无疑改变了音乐的创作方式,而采样也同样如此,虽然这种复制音频片段以供反复使用的方式是否具有革命性只能仁者见仁。采样的核心概念是声音的循环,如果没有循环和样本,极简主义作曲家史蒂夫·赖希(Steve Reich)永远也创造不出像Come out,It’s Gonna Rain or Different Trains这样的作品,而如果没有这项技术,玛雅·拜瑟(Maya Beiser)也许仅仅只能被评价为一位有才华的大提琴家。

另外,软件公司通过采样技术来记录乐手的演奏从而建立声音数据库,以帮助作曲家们用这些声音更便捷地创作交响乐。其实大多数影视音乐不是由现场音乐家演奏的,确切来说,它是由作曲家团队在一间预算有限的小工作室里创作、表演和录制完成的。


04


用电子元件作曲

在过去的十年里,任何音乐人能以低廉的价格购买电子元件来进行作曲实验。微处理器和传感器的使用激发了许多人将这些东西与音乐创作结合起来,有些作曲家甚至还把这些工具本身当作乐器来使用。作曲家特里斯坦•佩里希(Tristan Perich)的这首《一比特交响曲》就是像下方视频展示的那样,将一块电脑芯片放在CD盘中,再连接线路开关被“演奏”出来的。也许这类音乐极其创作方式并不符合普通听众的欣赏习惯,但是音乐的创作理念不应该被局限在所谓的“正常”音色和方式中。

从39秒处开始可听《一比特交响乐》


05


可视化编程

其实作曲家和计算机程序员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致力于使抽象的思想具体化,而且这两种职业都需要数年或数十年的训练。如今作曲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软件工程师创建的工具,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有必要创建自己的专属工具。然而,一直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设计出高质量的软件。直到作曲家和工程师米勒·帕克特(Miller Puckette)设计制作了两款软件,分别是Max/MSP和Pure Data。这两款软件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实现跨网络的实时协作,允许音乐家通过互联网和全球不同地区的人实时地一起创作音乐。

2-2.png

2-3.jpg

提到可视化,以下几项技术也值得为大家介绍。它们带给音乐家以及热爱音乐的乐迷带来了非比寻常的体验。


06


谷歌眼镜用于歌剧

谷歌曾利用其新技术谷歌眼镜使无人驾驶成为现实。在古典音乐领域,这项技术的用途也得到了拓展。撒丁岛的歌剧公司Teatro Lirico di Cagliari近来试图将谷歌眼镜融入到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在演出期间,歌唱家、乐手和舞台工作人员佩戴该设备,然后将自己实时看到的画面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策划者希望借此来吸引年轻的观众。辛西娅·约翰斯顿·特纳(Cynthia Johnston Turner)是第一批在音乐领域测试谷歌眼镜的人之一,她尝试运用这项技术展示乐谱,或者向观众展示指挥家的视角。

除此之外,人们还尝试把带有多语种翻译的歌剧带到观众的谷歌眼镜或智能手机上。Wolf Trap Opera公司利用费加罗系统(Figaro systems)这家公司的软件,让观众在欣赏歌剧时可以看到译文。费加罗系统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各大歌剧院安装能显示译文的屏幕。


07


歌剧机器人

机器人在各行各业不断得到普及,在音乐领域当然也不例外。此前机器人被用于歌剧中,在舞台上扮演合唱团成员角色或者其他。它们被设计成半自动化形态,在表演过程中能自由地在舞台上漫步。歌剧机器人的创造者托德·麦克弗(Tod Machover)表示希望能借此塑造音乐的未来,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从而让观众能更加贴近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在短时间内,歌剧机器人可能不会成为歌剧院的常客,然而托德·麦克弗2010年制作的作品《死亡与力量》(Death and Powers)表明机器人技术在现代歌剧中是能占一席之地的。《死亡与力量》是作曲家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的合作成果,作品中使用大型电子显示面板和半自治的歌剧机器人来充当剧中的希腊合唱团。


08


全息摄影技术

日本钢琴家林佳树(Yoshiki Hayashi)曾受过严格的古典音乐训练。他曾经是传奇重金属乐队X-Japan的鼓手,最近几年转向古典作曲。2014年,他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音乐盛典奥斯汀西南偏南音乐节(South by Southwest festival)上运用全息摄影技术(Hologram),实现了一人表演二重奏的效果。通俗来讲,全息技术就是一种无需配戴眼镜的3D技术,观众可以看到立体的虚拟人物。


以下动图中的视觉效果也归功于全息摄影这项技术。





如今,各种打谱、编曲、录音软件还有广泛的流媒体也让音乐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甚至过去翻谱员的工作现在也被蓝牙翻谱器取代。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至于那是不是艺术,就只能见仁见智了。总之,无论在哪个时代,音乐必定和当下的最新科技紧密相连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你还知道哪些文中未提到的新奇技术吗?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