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分享:
· 前 言 ·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古琴艺术位列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艺术——琴、棋、书、画之首,堪称“国粹中的国粹”,有证可考的历史逾3000年。它远远超越了一般乐器的作用,已升华为高雅艺术的代表、民族精神的象征。古人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广陵散》、《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三千多首古曲谱流传至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内涵。“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白居易诗歌中的“琴”便是我们这期网展中介绍的古琴。古琴,古时称琴、七弦琴等,近代以来为了区别于不同的以琴命名的乐器,故定名为古琴。古琴起源于中国,其琴器、琴人、琴曲、琴论统称为古琴艺术。古琴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和载体,也是世界唯一传承千年,至今仍可演奏的弦乐器,如今又位列世界非遗,可见其文化价值已为世界所公认。2023年4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待到访的法国总统马克龙时,就曾邀请其共同欣赏用传世千年的中国唐代古琴《九霄环佩》演奏的古琴名曲《高山流水》,意在让马克龙总统了解“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站在中法两个世界文化大国的角度,以知音的心态共同探讨加深中法友谊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今年是中国古琴艺术申遗成功二十周年,而由习近平主席用中国古琴曲《高山流水》接待法国马克龙总统所引发的学习和关注中国古琴艺术的浪潮已在国内外悄然兴起,并且明年又恰逢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为了践行习主席倡导的“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相关指示精神,弘扬中国古琴艺术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老教授协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在文化兴国国家战略引领下,遵循习近平主席“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指示,特将收藏在国家各博物馆和民间藏家手里难得一见的二十张中国古琴精品,以《中国传世唐宋名琴品鉴》网展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从中领略中国古琴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创新传承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
01《九霄环佩》琴
故宫博物院藏
《九霄环佩》琴,唐代,伏羲式,通长124厘米,隐间(有效弦长)114.2厘米,额宽21.8厘米,肩宽21.2厘米,尾宽15.4厘米,厚5.8厘米。此琴为盛唐(713~755)琴。
琴身以桐木做面,杉木为底,琴胚裹葛布,上髹鹿角灰胎,胎上施紫漆,并有多处朱漆修补,漆面发小蛇腹断纹。岳山与焦尾为紫檀木,护轸亦为紫檀。据清代初期《五知斋琴谱·琴斋宜备八则并附收琴修琴法》载:“今本斋改用紫檀、花梨制为护轸。既无关乎声音,又饰观而耐久,亦补古人未尽之遗志也”。可知从清代康熙年间广陵派琴家徐祺(《五知斋琴谱》的作者)时,始有用紫檀木做护轸的方法。此护轸可能与徐祺有关。蚌徽,红木轸,白玉雁足,雁足上镂刻花纹。
02《大圣遗音》琴
故宫博物院藏
《大圣遗音》琴,唐代,神农式,清宫旧藏,通长120.3厘米,隐间111厘米,额宽19.2厘米,肩宽20.2厘米,尾宽13.5厘米,厚5.2厘米。此琴为中唐756年琴。
琴身由桐木斫成,琴胚髹鹿角灰胎,胎上施栗壳色漆,并有零星后补朱漆,漆面发蛇腹间牛毛断纹。金徽玉轸,紫檀岳山和青玉轸足为管平湖、王世襄先生修理时后配。琴背龙池为圆形,凤沼为长圆形,龙池上方刻有草书“大圣遗音”琴名,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龙池两侧刻隶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均贴金漆。铭刻安排妥当,俱系旧刻。腹内龙池之四角朱漆隶书“至德丙申”四字。至德丙申为唐肃宗至德元载,是李亨继位的第一年(756)。北宋陈旸《乐书》载:“唐明皇返蜀,诏雷俨待诏襄阳”。可知此琴或为至德元载时由雷俨斫成。
03《九霄环佩》琴
何作如藏
《九霄环佩》琴,唐代,伏羲式,全长121厘米,隐间110.7厘米,额宽20.4厘米,肩宽20.5厘米,尾宽14.4厘米。此琴为中唐756年琴。
杉木面板,木质松黄,鹿角霜灰胎。琴身本为栗壳色漆,后经墨、朱漆修补,呈现出斑驳古朴的颜色。琴身通体小蛇腹断,间有小牛毛断。圆形龙池,扁圆形凤沼。龙池上方以篆书镌刻《九霄环佩》琴名,琴名下用更细的篆书刻以“汾阳王宝郭子仪藏”八字铭文。池内刻有“至德丙申”(756)隶书腹款。龙池、凤沼间有两枚方印,一为“清和”,一为“东坡苏轼珍赏”,字内俱填金漆。十三个徽位为蚌徽,轸、足为白玉质,岳山、焦尾为紫檀木。
04《太古遗音》琴
中央音乐学院藏
《太古遗音》琴,唐代,师旷式,通长122.4厘米,隐间112.2厘米,额宽21.5厘米,肩宽22.5厘米,尾宽15.4厘米,厚3.3厘米。此琴为晚唐(825~907)琴。
琴胚为杉木斫成,胚上缠黄葛布底,布上施鹿角灰胎,胎上原髹黑漆。1981年吴景略先生重髹栗壳色漆,漆面发小蛇腹断纹。硬木岳山、焦尾、金徽、玉轸、青玉雁足。轸池之底板与两护轸均为后配。
《太古遗音》琴背有圆形龙池,长圆形凤沼。龙池上方为行楷《太古遗音》琴名,龙池中琴腹上刻有一圈腹款:“贞观五年 伯施氏仿古制”。其中“贞”字居于正中,按右旋顺序排列,字皆外向。龙池至凤沼之间有镶贴之桐木条。龙池下有篆书“清和”大印。
05『飞泉』琴
故宫博物院藏
《飞泉》琴,唐代,连珠式,通长121.6厘米,隐间111.8厘米,额宽18.5厘米,肩宽20.1厘米,尾宽14.4厘米,厚5.5厘米。此琴为晚唐(825~907)琴。
琴身由杉木斫成。琴身髹鹿角灰胎,胎上施栗壳色漆,并有大块朱漆修补,漆面发蛇腹间冰纹断纹。蚌徽、玉轸、紫檀岳山、焦尾,青玉雁足。
琴背龙池凤沼为长方形(原为方形),龙池上方刻有草书《飞泉》琴名及篆书“贞观二年”方印,龙池下方刻有篆书“玉振”方印及“金言学士卢赞”长方印。其中,“飞泉”与“玉振”为旧刻,“贞观二年”与“金言学士卢赞”为后刻。卢赞为五代至北宋间人。龙池左右刻篆书铭文:“高山玉溜,空谷金声。至人珍玩,哲士亲清。达舒蕴志,穷适幽情。天地中和,万物咸亨”。
06《独幽》琴
湖南省博物馆藏
《独幽》琴 ,唐代,灵机式,通长120.4厘米,隐间117.5厘米,额宽20厘米,肩宽21厘米,尾宽15厘米。此琴为晚唐827年琴。
琴胚由桐木斫成,胚上施黑色鹿角灰胎,胎上髹栗壳色漆,后有多处朱漆修补,琴面发蛇腹、牛毛、流水、龟背、梅花等多种断纹。硬木岳尾,琴轸、雁足均为白玉。琴徽较为特殊,似玉非玉,郑珉中先生认为可能是“瑟瑟徽”。
琴背龙池、凤沼皆为圆形。龙池上方有草书《独幽》琴名,龙池内左右上下之四角刻“太和丁未”(827)腹款,龙池下有篆书“玉振”方印。
07《九霄环佩》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九霄环佩》琴,北宋,伏羲式,通长124厘米,隐间115.5厘米,额宽23.1厘米,肩宽23厘米,尾宽15厘米,厚5.6厘米。
琴面为桐木,琴底为梓木,琴胚上施鹿角灰胎,胎上髹红底黑漆,漆面现呈栗壳色,发蛇腹、牛毛断纹。蚌徽玛瑙轸,玛瑙雁足。
琴背有圆形龙池,长圆形凤沼。龙池上方刻篆书琴名《九霄环佩》,龙池内有漆书字迹,漫漶不清,经辨认应为漆书“元祐丙寅”四字。“元祐”为北宋哲宗第一个年号,“丙寅”为元祐元年,也就是公元1086年,可知此琴制作于此年。龙池左右刻南宋周必大(1126~1204)行书铭文:“雷氏斫之,肇自开元,冯氏宝之,不知几传。我非知音,而理可言。心主于内,手应乎弦。故声和可以仰马,意杀形之捕蝉,岂特此哉。大则歌《南风》,小即治箪父,举不出于斯焉。”款署 :“嘉泰元年四月辛丑,平园老叟周必大书”。龙池下有外圆内方篆书“中和之气”印。
08《松石间意》琴
樊伯炎旧藏
《松石间意》琴,宋代,宣和式,全长126厘米,隐间115厘米,额宽21.4厘米,肩宽22米,尾宽13厘米,厚4.7厘米。
桐木面板,梓木底板,鹿角霜灰胎中掺杂大量朱砂,局部还有颗粒较粗的金银宝石粉末,斑斓多彩,此种灰胎被称作“八宝灰胎”。漆面呈栗壳色。琴体阔大厚重,琴面通体蛇腹断间冰裂断,琴底为细密流水间牛毛断。龙池凤沼俱为长方形。池内右刻“宣和二年御制”,左刻“康熙庚午王汉章重修”,皆为阴刻并以朱墨填之。
09《万壑松》琴
故宫博物院藏
《万壑松》琴,北宋,仲尼式,通长128.6厘米,隐间117.1厘米,额宽19厘米,肩宽20.4厘米,尾宽14.9厘米。
琴面由桐木斫成,琴底由梓木斫成,琴胚施珍珠母鹿角灰胎,胎上髹黑漆,漆面发蛇腹、冰裂及牛毛断纹,琴头有梅花断纹。红木岳尾,金徽玉轸,白玉雁足。
《万壑松》琴背龙池、凤沼为长方形,龙池上方刻有楷书『万壑松』琴名,龙池左右行草琴铭:“九德兼全胜磬钟,古香古色更雍容。世间尽有同名器,认尔当年万壑松”。款题:“析津蒙叟题藏,时年七十有七”,后有“天峰居士书镌,时年六十有一”,均填青色。下有填红小印四方,分别为:“宋兆芙印”“镜涵”“朱”“宝成”。题识之外,左侧刻“岁在丙申夏历正月初六日”,右侧刻“孔子降生二千五百零七年”,即1956年。
10《松石间意》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松石间意》琴,北宋,仲尼式,通长122.5厘米,隐间113.8厘米,额宽17.2厘米,肩宽19.2厘米,肩厚5.3厘米,尾宽13.8厘米,尾厚4.8厘米。
此琴以桐木为面,杉木为底。琴胎上施鹿角灰胎,胎上髹黑漆,漆面发蛇腹、流水、牛毛断纹。檀木岳尾,金徽玉轸,玉石雁足。琴背龙池、凤沼皆为长方形,琴弦、琴穗均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所配。
琴背铭文丰富,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琴中铭文最多的一张,也是我国博物馆藏琴中铭文最多的古琴之一。轸池下刻行书《松石间意》琴名,落“吴趋唐寅”楷书款,旁刻行楷“绍圣二年东坡居士”款及“坡仙琴馆”长方印。北宋绍圣二年为公元1095年。
11《松风》琴
杨宗稷旧藏
《松风》琴,北宋,仲尼式,通长123.5厘米,隐间115.2厘米,额宽20厘米,肩宽21.2厘米,尾宽14厘米,厚5.7厘米。
桐木面板,鹿角霜灰胎,蚌徽,碧玉轸足。琴面为极细牛毛断间冰裂断,琴底为小蛇腹断。池沼为长方形。池内右刻:“明崇祯丙子古吴张睿修重修”。左刻:“九疑山人再斫”。池上镌刻琴名“松风”二字。琴名下刻小字行书六行:“忽乎青苹之末而生有极,于怒号万窍而实无。失其荡枝盘叶,霎而胜其枯。风鸣松耶,松鸣风耶”。落款为“山谷铭、东坡书”。龙池两旁刻有:“松风庚戌春得于厂肆,中题明崇祯丙子古吴张睿修重修,有金石声。因集东坡松风字名之。后得山谷松风铭,暇时复集坡公书题于池上。良材妙墨天然巧合,非作伪也。壬子祀灶日。九疑山人杨宗稷识于宣南后廿四琴斋”。由此段文字可知,龙池上方的刻字并不是苏东坡本人所为,乃杨宗稷引黄山谷文集苏东坡字模刻上的。
12《混沌材》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混沌材》琴,北宋,伶官式,通长123.5厘米,隐间115.3厘米,额宽18.8厘米,肩宽19.2厘米,尾宽14厘米,厚4.5厘米,底厚1厘米。
杉木斫成,上施鹿角杂松石八宝灰胎,胎上髹黑间栗壳色漆,漆面发冰裂、蛇腹、流水、牛毛断纹。硬木岳尾,螺钿徽竹根轸,木质雁足。
琴背龙池凤沼皆为长方形,轸池下刻楷书《混沌材》琴名,下刻行书琴铭:“羲皇人已杳,留此混沌材。想是初开辟,声音妙化裁。完然一太璞,解愠阜民财。不凿庄生窍,古风尚在哉。会稽黄镇仲安跋于皖江”。龙池内左侧刻篆书“刘安世造”腹款,右侧刻楷书“毛仲翁修,周鲁封重修”,龙池外左刻“一翁”,右侧刻行书“晋制宋修”,其下刻篆文方印“夏伯子”。
13《海月清辉》琴
故宫博物院藏
《海月清辉》琴,南宋,仲尼式,清宫旧藏,通长117.2厘米,隐间109.1厘米,额宽16.4厘米,肩宽18厘米,尾宽 12.6厘米,厚5厘米。
琴身为桐木制成,上附鹿角灰胎,外髹栗壳色漆,有朱漆修补,漆面发牛毛、冰裂、梅花断纹。紫檀岳焦,金徽玉轸,青玉雁足。
琴背上下有长方形龙池、凤沼,铭刻丰富,琴轸下有隶书《海月清辉》琴名,填以蓝色,龙池上为“乾隆御府珍藏”朱印。
《海月清辉》琴龙池左右刻有乾隆朝梁诗正、汪由敦、张若霭、励宗万、裘曰修、陈邦彦、董邦达七人琴铭。可知琴铭应为乾隆时期所加。
14《韵雪》琴
浙江省博物馆藏
《韵雪》琴,南宋,仲尼式,通长123.8厘米,隐间113.3厘米,额宽17.5厘米,肩宽19.8厘米,尾宽13.3厘米,厚5.7厘米。
此琴施鹿角灰胎,胎上髹栗壳色漆。据杨宗稷记载,此琴面、底原均发流水断纹,经其重修后,琴面断纹去尽,琴背仍有流水断纹。岳山、焦尾均为硬木,蚌徽木轸,木质雁足。
《韵雪》琴背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龙池上方有篆书《韵雪》琴名,琴名下为“松弦馆珍玩印”朱印,龙池内右侧刻隶书“至德元载”。至德为唐肃宗李亨年号,为公元756年7月至758年2月。至德年间称年为载,至德元载即至德丙申,为公元756年。(此腹款疑为伪款)
15《鸣玉》琴
叶诗梦旧藏
《鸣玉》琴,南宋,仲尼式,通长120厘米,隐间112.2厘米,额宽16厘米,肩宽18.3厘米,尾宽13厘米。
此琴鹿角霜灰胎,栗壳色漆,局部用朱漆补髹。通体蛇腹断,局部有冰纹断。琴额镶嵌龙纹白玉,十三徽皆以白玉镶嵌,轸足亦为玉质。长方形池沼,皆以硬木贴格,贴格向内凸起略高于底板,其工艺合乎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辨》中的“雷张槽腹法”。腹内纳音隆起,于池沼处复凹下做长沟状,此种做法与故宫博物院藏《九霄环佩》琴有异曲同工之妙。龙池上方以篆书镌刻琴名《鸣玉》,琴名上方以红外线照相机拍摄后发现“第四”二字,为后人用大漆所覆。琴名两侧以行书刻“幽奇古澹玉振金声,诗梦斋藏”。龙池两侧刻行书“夜雨空山逸响,朝吟声和流泉。庚午夏五其昌”。字下原有董其昌方印一枚,亦被后人用大漆掩盖。龙池下方以楷书刻“金石之声,风云之润,虚灵流转,响振山河,因以宝焉,贞观十六年褚遂良”。此款当为后人伪作。另外,凤沼上两足间钤有“三唐琴榭”印,风沼下钤有“楚园藏琴”印。
16《一池波》琴
查阜西旧藏
《一池波》琴,南宋,神农式(变体),通长124厘米,隐间115.6厘米,额宽21.2厘米,肩宽22.2厘米,尾宽17厘米。
此琴八宝灰胎,表面朱、黑两种漆色交织,颜色斑斓。圆形龙池,方形凤沼。龙池上方刻琴名《一池波》,琴名下有近代琴家沈草农题诗文:“春风吹绉岂干卿,底事当时此定名。应有游鱼争出听,曾翻太液浪花生。阜西得旧琴曰‘一池波’,琴面破损有空如☐,益堂为修复之,天衣无缝,雅韵重赓,巨眼神工,一时瑜亮。喜题俚句,并志鸿爪。癸卯首夏草农识,益堂镌,阜西藏”。池下刻大印两方,一文字残损已不可识,一为唐凯满汉合璧印。这种印由满文和汉文合并而成,金石家称之为“合璧印”。此琴琴体宽大厚重,底板尾部呈浑圆状,观察其漆胎剥落处可见,此琴为古琴镶边加宽的拼合器,为琴中少有。此琴在查先生购藏之前,为北京收藏家曹恒武收藏。
17《奔雷》琴
故宫博物院藏
《奔雷》琴,南宋,仲尼式,通长126.6厘米,隐间117.2厘米,额宽18.5厘米,肩宽20厘米,尾宽15.6厘米,厚5.2厘米。
琴为桐木斫成,上施鹿角灰胎,胎上髹黑漆,漆面发蛇腹、牛毛断纹。紫檀岳尾,蚌徽牙轸,牛角雁足。琴背龙池、风沼皆为长方形。龙池上方刻篆书《奔雷》琴名,填金色。龙池左右刻宋镜涵题诗两首,一首为“南北东西几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无意欣相遇,宿愿多年始得酬”,另一首为“久经风鹤不堪嗟,一抚奔雷兴倍赊。三十年来成侣伴,怡情养性不离他”。龙池下有朱宝成跋:“周密《视听抄》列举北方名琴十七床,内一则云,‘奔雷樊泽民琴,当第一’。老友宋君镜涵三十年前得之,时时抚弄未尝相离,今年八十岁,为琴赋二诗,余喜而镌之,以志雪爪云尔。天峰居士朱宝成”。并钤“朱”“宝成”二印。跋文右侧刻“夏历岁次己亥正月十五日”,左侧刻“公元一九五九年时年六十有四”。
18《紫琼》琴
浦城祝氏家旧藏
《紫琼》琴,南宋,仲尼式,通长127厘米,隐间118厘米,额宽17.4厘米,肩宽19.8厘米,尾宽13.5厘米,厚5.3厘米。
此琴面桐底梓,通体髹朱漆,隐现牛毛断。原装蚌徽,长方形池沼,红木岳尾,象牙轸、足。龙池上方刻行书琴名《紫琼》。龙池右上方刻:“其质也若琼树之直,其色也若琼华之精,其声也若琼筩之脆与琼琯之清,吾与子手挥而目送也,又若天风荡荡吹下飞琼。安伯道兄属铭,剡曲王棨之”。龙池左上方刻:“江峰青,江月莹,安得成连移我情。铿吾有感夫紫琼。紫琼,十二琴楼主人物也。主人精音律善蓄琴,紫琼尤为温和清亮。予以亲弗尝受业为琴弟子。迩岁兵燹,琴楼旧物半化焦桐,窃叹紫琼恐亦作劫灰中物矣。丙寅冬,余客三山,安伯甥亦乔寓于此,出琴相示,知广陵虽邈,遗制犹存。余与先生沆瀣一气,既喜紫琼独寿,益深成连海上之思,因感而识数语。同治六年二月杨庭镛铭,范多璜书”。
19《怀古》琴
刘少椿旧藏
《怀古》琴,南宋,凤嗉式(灵机式),通长126.8厘米,隐间117.3厘米,额宽20.9厘米,肩宽22厘米,尾宽14.8厘米,厚4.17厘米。
《怀古》琴,桐木,鹿角霜(间八宝)灰胎,原髹栗壳色漆,通体呈蛇腹间流水断纹,极其美观。白玉徽,黄杨木雁足,琴尾以紫檀雕刻双螭衔灵芝的纹样。琴体面宽而扁,项、腰作连续弧。圆形池沼。龙池上方刻篆书琴名《怀古》二字,下落“知音世所稀”印章一枚。龙池两侧刻四言诗:“冉冉溶溶,聚气以成。油然而起,势逐云从”。池下刻“丁节”圆印与“周鲁封藏”方印各一枚。
20《飞龙》琴
安徽博物院藏
《飞龙》琴,南宋,连珠式,通长122厘米,隐间113厘米,额宽19.5厘米,肩宽23厘米,尾宽16厘米,厚4.5厘米。
此琴为桐木斫成,琴胚髹鹿角霜与八宝灰胎,胎上为重髹之朱漆,漆面发蛇腹、冰裂断纹。岳山、焦尾髹黑漆,蚌徽木轸,木质雁足。琴背龙池、凤沼均为圆形,轸池下方刻草书《飞龙》二字,已被后髹之朱漆所掩盖,但字痕仍清晰可见。《白孔六帖》(唐白居易撰,宋孔传撰)中有“飞龙之乐,仪凤之音”的记载。“飞龙之乐”见于唐代文学家杨炯于公元680年撰写的《少姨(按:相传为夏王启之母,涂山氏之妹)庙碑》,中有“高阳有飞龙之乐,始会八风”之句。高阳为黄帝之孙颛顼之号,其时有飞龙之乐。《飞龙》琴的得名可能与此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