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焦点
用音乐讲述北京故事北京热爱
日期:2021-12-09 20:00

(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分享:

用音乐讲述北京故事北京热爱


小柯在音乐剧《西大钟下》的演出剧照

著名音乐人小柯今年迎来了50岁生日,他送给自己一个戏剧生日礼物,也是给小柯剧场迎来运营10周年的礼物——音乐剧《西大钟下》。多年来,小柯创作了《因为爱情》《等你爱我》《归去来》等耳熟能详的歌曲,北京冬奥会马上来临,他作曲的《北京欢迎你》又被唱起。近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小柯,听他用地道的北京话讲述创作故事,讲述他对北京的热爱。

靠口碑独立运营小柯剧场十年

此番《西大钟下》上演,小柯首创一种新的尝试“先看剧、后买票”,观众通过小程序选座,零元付费,看完剧觉得它值多少钱,就可以付多少钱,完全自愿。

“我这么做可能给同行带来一定伤害,但我想尝试一下。”小柯觉得,目前很多电影和戏剧的宣发带有欺骗性,“在宣传环节大家都玩了命地把最好的细节展示出去,宣传片的剪辑完全是另外一种东西。”于是,他改变购票方式,此轮活动只在小柯剧场的老观众中开展,计划以后逐步向社会观众放开。

运营多年,小柯剧场确实没有在宣发上消耗大量时间精力,没怎么开过媒体见面会,也几乎不为了宣传送票,多年来靠口碑经营,再加上这里只上演小柯个人风格鲜明的音乐剧创作,小柯剧场积累了大量观众。疫情前,小柯剧场每年演出数量足有260场左右,《因为爱情》《等你爱我》《百万约定》等音乐剧多轮上演,依旧有观众。

小柯坦言,他能成功运营小柯剧场因为有一定的资本,“这个剧场是我自己的”,剧目上演不用受中间环节和渠道的干预。与此同时,他也不从剧场拿一分钱,而是把创作音乐剧当做情怀和精神寄托。剧场有一个精简的运营团队,票房与每个人的业绩挂钩,有盈利就反馈给员工,其余的再投入剧场。这个规矩是剧场刚盈利的时候就由小柯定下来的,一晃已过去多年。

为北京创作特别自然特别来劲

最近,小柯参加综艺《最美中轴线》的录制,他在节目中创作的《钟鼓楼》和《雨燕回正阳》因为浓郁的京味儿被不少观众喜欢。在节目组的带领下,小柯、郝云等音乐人参观了钟鼓楼、正阳门等中轴线上的地标景观。小柯每次都是白天参观,晚上创作,第二天就演出,这对创作者来说,难度不小。

其实,这是小柯自己要求的创作节奏。原本节目组希望小柯先把唱钟鼓楼和正阳门的歌曲写好,然后跟拍和演出,“但我真不知道怎么写这些歌,你说《钟鼓楼》何勇写得多好啊,我写不过人家。”所以,他主动要求先跟拍再创作,这也就意味着,创作时间只有当天晚上,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给乐队排练,第二天才能顺利演出。

“其实这样不难,白天逛的时候灵感就有了,歌词旋律差不多都想到,回家只不过把它整理出来。”小柯印象最深的经历是登上正阳门城楼那次,节目组邀请的专家不仅介绍了正阳门的历史,还让他们通过监控看到了在正阳门栖居的北京雨燕,一只小雨燕展着翅膀想飞出去,但几番挣扎还是没敢飞出阁楼。“原来无论是皇帝还是老百姓,都是从正阳门出,正阳门回,包括北京雨燕,也是从正阳门飞走。”小柯心中突然萌生灵感,直接就写出了“正阳门走,正阳门归”的歌词。

对于小柯来说,关于北京的创作特别自然,“这个真没辙,也不是故意这么写,就是来劲。”写别的歌,他要寻找感觉,要思考,但要写家乡北京,不用想太多。

写一首我们这片儿人都喜欢的歌

说起小柯为北京创作的作品,《北京欢迎你》是绕不过去的。从2008年到今天,北京冬奥会马上开幕,很多网友还会唱响这首歌,成为不止一代人的回忆。

说起为这首歌作曲的过程,小柯回忆,2008年前后,很多人创作歌曲都奔着国际化的目标,希望外国人听着有感觉。“但我想的是:你媳妇都不爱听这个歌,怎么能让外国人爱听,你爸妈都不爱听,外国人凭什么喜欢?没这个道理。”小柯觉得,一首歌要做到国际化,首先应该让最亲的人喜欢,“感情是一层一层往外扩散的,不可能空投过去。我就想写一首我们家、我们这楼门洞、我们这片儿的人都喜欢的歌。”

小柯自己创作作品习惯先写词后作曲,但这首歌是与词作者合作,他就先按自己的感觉写了歌词,再根据歌词的韵律和风格创作音乐。连写带改,小柯用了好几天的时间,这首歌是他创作时间最长的一首。等谱子写好了,小柯把它交给词作者重新填词,最终成为现在《北京欢迎你》的样子。提到最初那个“小柯版”的《北京欢迎你》歌词,他连连摆手:“找不着了,十多年了我自己都不知道它哪去了。”

《北京欢迎你》的曲风悠扬亲切,小柯说他的灵感来源其实是老北京北城卖糖葫芦的吆喝声,那是他从小就特别喜欢的叫卖声,因为它音乐性最强,最有旋律感。“它的声音很悠扬,还拖得很长,要让深宅大院中的人们不仅能听到,还有走出来的时间。”但小柯没有直接把这段旋律放在歌曲中,而是沿用了它悠扬的感觉,“我想吆喝叫卖冰糖葫芦的声音,能把住在深宅大院里的人们吸引出来,那么《北京欢迎你》就可以把五湖四海的朋友全都召唤过来。”